科技加成!湖大科创港首批主体封顶
近日,由中建五局三公司承建的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项目迎来首批主体结构封顶,这座承载着“国家使命担当、中部科教高地、湖南发展引擎”愿景的现代化新校园,正在这片土地上加速拔节生长。
走进(一标段)项目施工现场,作为湖南省智能建造的标杆,项目不仅精心打造智慧工地指挥中心、智能建造展区、绿色建造示范区三大核心展区,更通过建筑机器人与AI、BIM技术的深度交互,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未来工地”鲜活画卷。
“赛博搬砖”机器人工匠大显身手
“启动!”随着技术员一声干脆利落的指令,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如同一位训练有素的“工匠”沿着预设的轨迹稳稳滑行,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整平作业。在传统施工场景中,混凝土整平需要3-4名工人紧密配合,耗时1小时仅能完成约100平方米地面整平,但依托激光定位与智能传感技术,在混凝土铺设阶段,机器人就能以“毫米级”超高精度,开展工作且耐力十足,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每小时平均作业面积超200平方米,施工效率提升2-3倍。
履带抹平机器人和四盘抹光机器人与整平机器人协同作业就像一组默契的“施工搭子”完整覆盖了混凝土整平、抹平、抹光的全流程,在保障安全、提升进度、确保质量以及实现低碳施工等方面都展现出显著优势。
AI“鹰眼”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在施工现场出入口,AI安全隐患识别系统化身“安全卫士”,时刻守护工友安全,一旦未佩戴安全帽进入施工区域,摄像头就像一双“鹰眼”瞬间锁定目标,广播同步发出语音警示,后台自动生成记录,隐患识别效率提高50%,事故率降低20%。
“滴滴!”塔吊司机李师傅的智能安全帽突然震动起来,显示屏跳出提示“风速超限,请停止作业。”原来,塔吊顶部传感器监测到六级强风,系统立即触发制动保护。
为确保高空作业“零碰撞”,项目采用三维群塔防碰撞系统、集成AI测距技术,能够提前预判塔吊运行轨迹,为塔吊作业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工地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智慧大脑”数字孪生“双效提升”
走进数字工地指挥中心,由监测、运维、管理等不同系统,安全、质量、施工等不同专业集成的众多BIM数据节点在大屏上动态流转,实时呈现人员定位、机械状态、物料库存等各类信息,凭借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强大支撑,项目将施工进度、质量检测安全隐患等数据集成至智慧平台,管理决策效率提升30%。
随着技术人员轻击屏幕,4D进度推演系统就像一个聪明的“参谋”,自动发出预警,成功规避238处管线冲突碰撞风险。项目还通过BIM技术,对24栋造型复杂的Y型柱结构和12栋异形起拱施工进行三维建模定位,提前30天施工预演,施工效率提升30%。
项目智能灯具通过感应技术,实现节能管控,节约综合能耗30%以上,智慧水电系统监测则依托“中建奇配一码通”智能化管理系统,综合降低能源损耗10%,设备周转效率提高55%。
从“搬砖头”到“按键盘”,“中国建造”正加速“智慧升级”。目前,项目主体结构陆续封顶,全面进入转序阶段,下一步将冲刺930(一标段)全面封顶节点目标及室外工程插入。中建五局将继续推进更多“数字神经元”,嵌入建筑场景,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湖南样本”,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者:王蕾、康佳;审核:伍阳、贺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