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较真·员工认真】“娃娃脸”工地博士:玩泥巴玩出匠心事业!

发布日期:2023-11-24
【字体:打印

acec17d2ab48fd4c3be12f6c6fba0e0.jpg

陈镜丞(右二)

飞机起落在耳边呼啸,走进项目工地,立刻被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所吸引。大型挖掘机正在挖掘土方,工人们忙碌地搬运着建筑材料,工地一角,一个身穿反光背心的年轻人,正蹲在泥巴堆旁边,专注地“玩弄”手中的泥巴。他便是今天的主人公,中建五局长沙机场GTC项目总工、博士工作站负责人陈镜丞。

走出大山不过是“换个地方玩泥巴”

“这是软岩,你看他干燥的时候坚硬无比,一旦遇上水,顿时化石为沙。”陈镜丞博士攻读岩土专业,对各种地质地貌的岩石如数家珍,就连工地上的土,他也是捧在手心。

这都源于陈镜丞幼年时与“土”结下的不解之缘。

“和大多数调皮的男孩子一样,我小时候就爱玩泥巴。”陈镜丞出生于大山环绕的小镇中,当时父母投身“三线建设”,让他从小就能与岩石、泥土近距离接触。但与大多数男孩子不一样的是,他常常坐在河边对着泥巴一动不动,一坐就是一整天,等他再站起来时,河边竟多了几个小水坝、小隧道,随着时间推移,他还能堆起高楼,甚至开始用泥巴建桥、修路,当时的他还不知道,一颗梦想的种子已在悄然发芽。

“看着大人们将泥土变成石头、又将石头变成泥土,小时候的我只觉得很神奇。”后来,陈镜丞选择报考土木工程专业,深入研究泥巴,探索它的奥秘,“当我长大后,我才意识到泥巴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它却鲜为人知。”于是,陈镜丞立志要将这种热爱转化为一种学术追求。

从大山到城市,陈镜丞的“玩泥巴”梦想开始在高端实验室里翱翔。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环境影响方面。当他试图理解泥土的流动性、变形规律,以及在土壤改良、水资源净化等方面的应用时,他发现泥土的性质复杂且多变,有着许多令人惊奇的特点。例如,泥土可以在受力下产生各种有趣的形态变化,而它的粘性也可以用来制造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激发出他对泥土研究的无限想象。

博士阶段,他参与的课题组恰好在研究一类特色的岩土体——膨胀性软岩,包含了他小时候的疑问和兴趣,这种软岩在遇水后快速风化崩解为土,正是研究由岩到土转化的合适载体。“这类岩体特性,往往会引起边坡工程的破坏、垮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梦想的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陈镜丞从研究中找到现实意义。他要通过掌握软岩崩解的规律,减少、甚至消除相应的边坡灾害,实现为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效益。根据这个思路,陈镜丞和课题组围绕软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凭借多年的积累,去年其所在导师课题组的研究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便有他的贡献。

走进工地沉浸式体验“百科全书”

时间回到2年前,他与中建五局长沙机场GTC项目因“泥巴”结缘。机场的地下土正好是他博士期间的研究对象——泥质粉砂岩,在这里五局支持他创建了博士创新工作室,开始在工地沉浸式“玩泥巴”。

长沙机场CTC项目又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被称为全国“换乘之王”,这里有全国最复杂的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深基坑群,堪称全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地下轨道交通施工的“百科全书”,开挖总面积相当于28个足球场大小,土石方近400万方,“泥巴”的问题也尤为突出。

复杂基坑群的软岩怎么快速开挖?施工中怎么保障软岩深基坑群安全?大量的劣质软岩渣土怎么资源化利用?陈镜丞每天“泡”在工地,甚至“泡”在泥土里,正是土方作业,他甚至能和工友一样,熟练操作挖掘机,把控着开挖的节奏和进度;实践中遇到了难题,他就带回实验室,与团队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不断提高施工效率。

西停车楼紧挨着磁浮深基坑,为了确保基坑和结构安全,只能限制西停车楼施工作业,这将会延误整个项目的建设工期。为了解决这种“进退两难”的问题,陈镜丞带着工作室成员开始对相连基坑的土体特性及支护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他相信,不管是“拦路虎”还是“卡脖子”,只要弄清了泥土的规律,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由于基坑范围大,数据测算任务重,为了不影响进度,陈镜丞每天基坑、实验室两点一线、循环往复,即使是深夜,工友们休息了,现场却仍有微弱的灯光在坚持,是他带着团队成员连夜将所有数据测算完毕。有了精确的数据,他和团队快速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地层模型,结合不同工况下的工序要求进行基坑安全性分析,实现了施工部署的最大优化,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提前插入西停车楼施工,不仅没有延误,还有效节约工期60天。

博士的魔法“变废为宝”

工友们对这个博士可谓是捉摸不透,钢筋工徐艳华就曾不解问到:“其他工地都是往外运,怎么这个工地,垃圾全堆家里。”这些施工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在陈镜丞的眼中可不是垃圾,而是“宝贝”,这是他研究二次利用的珍贵“素材”,也是他泥巴“规律论”的又一心得。

陈镜丞和博士工作室成员正忙着将废弃的建筑材料,利用打砂机将混凝土砂浆粉碎,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重新组合成坚固的实心砖,实现摇身一变,“废材变宝”。陈镜丞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将混凝土碎片等进行分离和处理,产出新的再生建筑材料;同时,废弃的建筑材料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成分,如金属、玻璃和塑料等,他又通过使用先进的分离和回收技术,成功地将这些有价值的成分提炼出来,用于生产新的建筑材料或其他工业产品。这意味着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可以被重新利用,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不仅节约了建筑资源,还能有效推动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建筑垃圾的二次利用是解决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通过创新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将废弃的建筑材料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陈镜丞告诉记者。“我也常把自己当做一块实心砖,稳稳顶在建设需要的地方。”

走进工地一线才发现,传统印象中“渣土蔽日”的施工场景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化的施工场景已经更加强调绿色、智慧、安全、高效。工地上的裸土不再是物理绿网,而是真正自然生长的植被,工地还设置了智慧工地总控制室,蓝色智能大屏上闪烁跳动的各类监测数据,都喻示着建筑施工行业的全新未来。

“今天PM2.5的浓度是2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非常好,我们的绿色施工技术起到了成效”陈镜丞说。项目不停航施工,扬尘会对飞行区域能见度、飞机起飞造成影响。陈镜丞和博士创新工作室团队便自主研发了大面积裸土快速抑尘绿色施工技术,通过高温萃取技术,调配抑尘溶液,绿色环保、可二次降解,现场人工配合机械喷洒,将灰尘牢牢裹住,即使是大车经过也不会随风飘荡,实现持久抑尘。

回顾在机场“挖土”的这两年,陈镜丞和他的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常常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克服各类土方施工作业中,搞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恨不得每天换一套新衣服,否则很难出去见人”,陈镜丞自嘲道。但陈镜丞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毅的态度,秉持着一颗“泥巴”初心,带领团队立项科研课题7项,完成论文、工法、专利等25项,荣获BIM、QC奖励8项,科研创效超千万。他还将项目打造为全国首批绿色建造试点、住建部科技试点、中建集团交通强国试点、中建五局BIM应用示范,获得了省、市、集团领导、行业专家多次点赞。(中建五局三公司中南公司 王蕾)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五局三公司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